发布日期:2023/12/06
气不衰 病不来!看看《薛氏医案》如何通过医案讲述气虚体质的危害+ 查看更多
气不衰 病不来!看看《薛氏医案》如何通过医案讲述气虚体质的危害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10-30

成书年代
明代。
成书作者
书籍概述
书籍介绍
《薛氏医案》发展了中医的脾、肾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李东垣所倡导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脾胃虚损,阴火上乘”的理论认识。
《薛氏医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命火失于温煦所致的火衰土弱证,指出:“脾病也当益火,则土自实而脾安矣。”强调命门对脾胃温煦长养的作用,将脾肾并重纳入到了脾胃学说。
医案分享
有一次,薛己接待一个患者。这个人,医案上记载,乃是“车驾王用之”。
此人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之间就昏倒了。昏倒以后,他口眼歪斜,喉咙里有阵阵痰声,仿佛有痰在向上涌。看脉象,可谓六脉沉伏。
当时,薛己为患者仔细查看。忽然,他站起来,对患者家人说,事情远远没到绝望的时候。如果患者遗尿、手撒、口开、酣睡不醒,那就没法治了。
接着,薛己为患者开了一张方子:三生饮一两,加上人参一两。
所谓三生饮,即南星、川乌、附子、木香组成(明·《奇效良方》)。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立刻苏醒了过来。
首先,我们知道,这个人肯定是中风了。昏迷,口眼歪斜,咽喉有痰声,这一看就是中风。这个中风,怎么来的?请注意,患者“六脉沉伏”。
说白了,脉弱,根本起不来。说明患者正气虚弱。正因为脾气亏虚,所以他运化失常,这就令他痰湿内生。
肾气,根于下焦,百脉真气皆源于此。肾气不足,脉气空虚,湿浊内阻于经脉,以至于口眼歪斜,身体不用。
心,藏神明之地。心气不足,痰湿弥漫心窍。此时,患者外感风邪,于是外风引动体内风痰,阻滞神机,于是就成了中风。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基本因素,就是一身之气的虚弱。气虚,是他发病的根源。所以,要想治疗,就必须补气。
总而言之,因过劳而耗气,最终导致大病的人,不计其数。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其中的道理。

临床贡献
在临床实践中,薛己重视“治病求本”,阐述脾胃为人身之根蒂,而内伤杂病“属内因,乃形气、病气俱不足,当补不当泻。”因此,“滋化源”之说成为治疗虚损性疾病重要的指导思想。
来源:藏品阁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