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28
药食同源之大蒜 调理咳嗽 腹泻!但这几种人不能吃......+ 查看更多
药食同源之大蒜 调理咳嗽 腹泻!但这几种人不能吃......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6-02
故事
从前,有个大夫,脉性很好。他身边有个小药童,医生空闲的时候,就把治病用药的道理讲给小药童听。
隔壁的农夫特别想学医,但是大夫不答应。
他听说,大夫经常在晚上教小药童医术,这天晚上,悄悄来到医生的窗外,竖着耳朵偷听。其实大夫说的是另一码事。
原来,有个病人人欠了大夫一笔药钱,小药童刚刚把帐结算完。他问大夫:“那人欠的钱还不能归还,要不要加利钱呀?”大夫说:“算了,止下利吧。能还药钱就行啦……”
可是,农夫没听见前言,也没去细听后语,听听到“算了,止下利”这么半句。他以为,这是大夫正向小药童传授“蒜能止下痢”的秘方呢。心想,总算学会了一招,回去试试再说吧。
农夫有个亲戚,得了痢疾。农夫就跑去,用大蒜当药,让那人吃了好几天,那人真给他治好。从此,农夫就专门给人治痢疾。他治一个,好一个,名声越来越大。
后来消息传到医生耳朵里,大夫说:“该着你是学医的材料,我就收你当徒弟吧!”就这样,歪打正着,发现了大蒜具有止痢的药性。
来源
大蒜为石蒜科葱属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
相关名
蒜、蒜头、独头蒜、胡蒜、葫。
图片

产地分布
本品人工栽培。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cm。表面被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的膜质鳞皮。顶端略尖,中间有残留花葶,基部有多数须根痕。剥去外皮,可见独头或6~16个瓣状小鳞茎,着生于残留花茎基周围。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剥去皮膜,白色,肉质。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
采收加工
夏季叶枯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通风晾晒至外皮干燥。
可取原药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及抗原虫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
3.降血脂与及抗粥样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5.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
6.保肝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细胞免疫作用;
8.其他作用:增加其肝糖元合成,降低血糖水平并增高血浆胰岛素水平,有降血糖作用。;
9.体内过程;
10.毒性。
相关论述
1.《别录》:“主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2.《新修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3.《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4.《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生食,去蛇虫溪蛊等毒度。”
5.《日华子》:“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恶疮疥、溪毒、沙虱。”
6.《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使用注意
2.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
3.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发疱,故不可过久敷。
来源:百度百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