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28
川贝母——化痰止咳的“王牌”中药+ 查看更多
川贝母——化痰止咳的“王牌”中药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4-27
故事
传说,以前松潘地区有一得了“肺痨病”贫妇李氏,身染肺痨,连孕三胎,均坠下死婴。丈夫与公婆唯恐断了门庭香火,终日惶惶不安。
有天有个郎中从门前走过,郎中看李氏面色灰沉铁青,断定她有病说“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肝脏缺血,供血不足,使产妇晕倒。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三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
从此,丈夫每天按医生教的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三个月,媳妇果然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到医生家道谢。
医生高兴地问道:“我的草药灵不灵?”“灵,真灵!”丈夫问医生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它是野草,没有名字。”就给取名叫贝母!“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相关名
卷叶贝母、松贝、青贝、炉贝、川贝、贝母。
图片

产地分布
本品生于海拔2800~4700米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
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3~8mm,直径3~9mm;②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③顶部闭合,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④质硬而脆,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采收加工
夏、秋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味归经
本品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
现代应用
1.润肺化痰;
2.散结消痈;
3.调节血压;
4.抗菌;
5.肺结核,肺心病,肺气肿;
6.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支气管哮喘,急性慢性咽炎。
相关配伍
治咳嗽
川贝母(大者,去心,熬炒令黄)十枚,阿胶(炙燥)、甘草(炙,锉)各15克。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6克,临卧前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贝母散)
治百日咳
白花蛇5克,川贝母1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三味,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口服,每次1.5~3克,1日3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3(4):43]
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经积热所致
川贝母(炮令黄)30克。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6克。(《圣惠方》)
治乳痈
川贝母、金银花各60克。上为细末,每服9克,好酒调,食后服。(《普济方》)
下乳
牡蛎、知母、川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使用注意
1.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4.孕妇、小孩、老人等特殊人群在食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来源:百度百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