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21
吃亏了?新一轮医保改革引风波 我们算了笔账→+ 查看更多
吃亏了?新一轮医保改革引风波 我们算了笔账→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3-02-13
本轮医保新政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改革后吃亏了老人比年轻人感受更明显

顶端新闻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多地“门诊共济”政策的规定基本一致:在职职工方面,一是因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计入个人账户的钱被削减等原因,导致个人账户余额大幅减少,二是单位缴纳的医保费用,全部计入统筹账户;退休人员方面,也因为划入方式和比例的改变,导致个人账户余额大幅度降低。
总之,医保新政造成了一个直接结果:医保卡中个人账户上的钱变少了。且部分地区的灵活就业人员,不再建立个人账户。这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
河南省已从2022年7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实施职工门诊共济保障,而对此政策感受较为明显的,则以老年人为主。
亏了还是没亏?我们来算笔账。
门诊人均报销从150元增至380元
以广州市为例,2022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保障方式改革新政策实施共惠及2.7万参保人,人均报销金额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380元,报销比例增加153%。

一次治牙报销从300元增至2101元
2022年12月6日,陈先生因牙痛、牙龈出血到区口腔医院治疗,当次就医做了检查和牙体修复术等治疗,医保报销了2101.78元。如按旧政策,当次报销仅300元;按新政策出台后,多报销了1801.78元。

门诊肺CT报销从0到70%
今年58岁的广州退休职工华姐,2022年11月因呼吸有啰音,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医,做了肺部CT,总医疗费用480多元。当时CT、MRI等项目还未纳入门诊统筹,华姐需要全额自负。而最近,她“阳康”后又到医院做CT,发现同样的项目,自己只给了140元,统筹基金支付了70%。华姐说:“之前做是没得报销的,现在相对来说比以前好”。

参保人员账户积累差距大风险防范机制并非收入分配机制
门诊共济,是通过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减轻参保人员特别是老年人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强化医保基金的保障功能,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个人账户减少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但个人账户减少并不意味着保障会打折,而是放到了共济的大池子里,保障不会丢。
而个人账户钱数的多少,可能眼下对个体来说有收入多少的差别,但从制度上来讲,共济保障更具有风险防范功能。
从长远来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是个好事,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
来源:河南商报/奥一新闻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