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21
“处转非”品种扩容 市场空间有多大?+ 查看更多
“处转非”品种扩容 市场空间有多大?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2-07-04
细数国家药监局所发布的公告,“处转非”药品数量持续扩容——2021年至今,累计有33种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2020年的数量则是40个。
“处转非”扩容依托于我国药品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正在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
1. 由处方药转到乙类OTC的品种会退出国家医保报销体系,长远来看,“处转非”将是节约国家医保资金的有效措施。
2. 根据《药品管理法》对处方药、非处方药甲类、乙类的分类管理要求,药品由处方药变为OTC之后,患者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在线下药店和线上电商平台购药,购药渠道增加,购药更加便捷,尤其利好部分需要长期购药的患者。
3. 对于终端药店而言,非处方药品类越多,店内药物种类就越丰富。“处转非”药品在药店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从而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如果该药品在处方药阶段就已经有良好的消费基础,“处转非”意味着丰厚的利润。
4. 近年来,我国OTC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处转非”品种迎来更灵活的推广和销售渠道,为OTC市场和相关企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
“处转非”药品的营销优势及难点
目前,处方药转非处方药的主要品种为中成药,其中不乏诸多畅销品种。这些品种转为OTC后有望增大其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进一步促进在药店的销售。
处方药和OTC在药店终端的营销是完全不同的运营思路。对大多数“处转非”药品来讲,失去进入医保目录的资格,意味着必须快速市场转型,要在零售药店、医疗机构、基层社区等多渠道布局,但同时会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做好渠道和终端的把控、了解终端消费者需求变化并加强消费者教育、产品价格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品牌影响力等。

“处转非”在药店的动销情况
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更广泛的诊疗机会和更多样化的用药选择。当代消费者获得健康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在增加,尤其是一些慢病患者有能力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处转非”品类扩容可以为这一部分患者的常规治疗减轻障碍。
药店“处转非”品类的培训要点
在“处转非”的过程中,药店执业药师的角色仍然至关重要,他们承担着帮助消费者了解“处转非”医保范围变化,以及安全用药的责任。
在销售层面,培训重点主要在如何利用关联销售增加销售;在安全用药层面,培训主要是增强执业药师对“双跨药品”的药事服务能力,降低用药风险。
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审批不同、适应症不同,“双跨药品”兼具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双重身份。
据统计,目前“双跨药品”共有1000多种,占了国家药品总目录的1/4,大部分为消化系统用药、解热镇痛类药,例如阿司匹林等。患者用药过程可能出现自我判断不当、对说明书理解不到位、用药依从性差、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等情况。
因而在“处转非”扩容的进程中,药店在“双跨药品”的管理、加强对患者自我药疗知识的宣传和执业药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来源:中国药店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