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06
卫健委最新要求:2022年底基层首诊比例达73%+ 查看更多
卫健委最新要求:2022年底基层首诊比例达73%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11-25
关于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的要求,具体落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对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江苏省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江苏省实行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近日,江苏省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江苏省实行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提出明确指标和更高要求。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地方出台配套文件,加强这两大制度的实施。
明年基层首诊比例应达73%
《意见》具体目标:
2022年底前,各设区市患者县域内就诊率应≥9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比例达60%以上,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应≥73%,二、三级医院向基层下转人次/基层上转人次≥25%。
到2024年,各设区市患者县域内就诊率维持在92%左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比例稳定增长,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应≥75%,二、三级医院向基层下转人次/基层上转人次≥40%。
到2025年以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双向转诊审核制度。
基层就诊率低 双向转诊不理想 根源在哪?
《意见》从落实基层首诊负责制,明确基层首诊范围,并加强基层首诊管理。建立转诊审核责任制度、分区域分层次加强转诊审核管理、提供便捷的转诊服务以及完善保障措施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针对江苏省提出的这一指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表示,这些指标不是很高;也有人认为,这些指标不低。但是都表示,实现起来需要时间,有些不是基层机构能很好把控的。
1.优质资源问题
《意见》中强调了,非急诊患者初次就医应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就诊,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方式推诿患者。
类似这种规定,不少地方也有,但为什么现在的还是有老百姓舍近求远,跑去大医院治疗?
基层人员表示,基层能力弱,加上三甲医院设备资源及医生经验丰富。
因此在这一点上,《意见》提出,通过加大投入、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政策配套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开展省级、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针对发病率高、转出率高的疾病和地方病,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力争在省内各级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疑难危重患者看病就医问题。
2.医保报销问题
《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制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政策,各级医保部门要做好参保患者转诊待遇保障工作,对符合规定的双向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3.用药问题
国家卫健委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不少基层医生希望他们日常用药能够多一些。
针对用药问题,若医联体真正做到六统一,是可以改善上述现象的。比如,《意见》提到,在医联体内探索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相衔接的药品供应保障模式,保障基层首诊和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用药。鼓励各成员单位根据诊疗服务需求,使用统一通用名(具体到剂型、规格)药品。推动各成员单位院内制剂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内部调剂使用。
4.医生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生自身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也尤为关键。真正做到让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生的水平,愿意留在基层看病。
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是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的根本策略。一定要有具体引导患者基层就诊确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反之提出的“各种率”依旧是一句空话。
明年基层首诊比例应达73%
《意见》具体目标:
2022年底前,各设区市患者县域内就诊率应≥9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比例达60%以上,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应≥73%,二、三级医院向基层下转人次/基层上转人次≥25%。
到2024年,各设区市患者县域内就诊率维持在92%左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比例稳定增长,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应≥75%,二、三级医院向基层下转人次/基层上转人次≥40%。
到2025年以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双向转诊审核制度。
基层就诊率低 双向转诊不理想 根源在哪?
《意见》从落实基层首诊负责制,明确基层首诊范围,并加强基层首诊管理。建立转诊审核责任制度、分区域分层次加强转诊审核管理、提供便捷的转诊服务以及完善保障措施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针对江苏省提出的这一指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表示,这些指标不是很高;也有人认为,这些指标不低。但是都表示,实现起来需要时间,有些不是基层机构能很好把控的。
1.优质资源问题
《意见》中强调了,非急诊患者初次就医应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就诊,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方式推诿患者。
类似这种规定,不少地方也有,但为什么现在的还是有老百姓舍近求远,跑去大医院治疗?
基层人员表示,基层能力弱,加上三甲医院设备资源及医生经验丰富。
因此在这一点上,《意见》提出,通过加大投入、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政策配套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开展省级、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针对发病率高、转出率高的疾病和地方病,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力争在省内各级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疑难危重患者看病就医问题。
2.医保报销问题
《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制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付政策,各级医保部门要做好参保患者转诊待遇保障工作,对符合规定的双向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3.用药问题
国家卫健委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不少基层医生希望他们日常用药能够多一些。
针对用药问题,若医联体真正做到六统一,是可以改善上述现象的。比如,《意见》提到,在医联体内探索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相衔接的药品供应保障模式,保障基层首诊和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用药。鼓励各成员单位根据诊疗服务需求,使用统一通用名(具体到剂型、规格)药品。推动各成员单位院内制剂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内部调剂使用。
4.医生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生自身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也尤为关键。真正做到让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生的水平,愿意留在基层看病。
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是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的根本策略。一定要有具体引导患者基层就诊确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反之提出的“各种率”依旧是一句空话。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