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31
药食同源话乌梅 解暑生津之妙品+ 查看更多
药食同源话乌梅 解暑生津之妙品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11-18
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曹军行至途中,炎热似火,人人口渴,找不到水源。曹操生一计,大声叫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甜酸可口,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水流出。大家加快了步伐,不久大军遇到了水源。
唐代罗隐有诗云: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衰。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峨眉山志》记:“山上梅子坡,白云禅师道行偶渴无水,望坡前有梅树,拟似累累梅实,可以回津,至其地无一梅树,而渴已止矣。”梅子甜酸可刺激液腺,提起梅子形成大脑的条件反射,口中生津,渴逐而止之。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中有:“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医说》记载,曾鲁公患下痢便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入腊茶,并加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也曾患下痢便血,陈应之还是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各等份为末,用茶水调服,也得效。“盖血得酸收敛,得塞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相关名
白梅、乌梅肉、盐梅、桔梅肉、梅实、熏梅、乌梅炭、酸梅。
图片


产地
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湖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饮片乌梅肉
为不规则形块状,略柔软,表面、气味同药材。
乌梅炭
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性味归经
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酸能涩敛,平而不偏,既入肝、脾经,又入肺与大肠经。上能敛肺气以止咳,下能涩大肠以止泻,并能收敛以止血。又因酸味独重,还善安蛔、生津。
功效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2.久泻久痢。
3.虚热消渴。
4.蛔厥腹痛。
5.崩漏,便血。
使用注意
本品酸涩收敛,故表邪未解及实热积滞者慎服。
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来源:国人健康在线
责任编辑:医学药学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