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医治病、防病的根本就是补气血、通经络。而现在,早在几年前,在求医治病的问题上就刮起了一股复古之风,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方子,如推拿、按摩、艾灸,就是依据古人发明的经络学说演变而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世人在饱受西医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所带来的痛苦后,倾向于标本兼治,祛病除根。这绝对是人类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人活一口气”“人就活个精气神儿”“气息奄奄”“血肉之躯”“血气方刚”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恰恰说明了气血的重要性——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陷于下而不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如脱肛,即直肠下垂,如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等,皆是气陷于下而不升造成的。从西医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维系各脏器的肌肉韧带无力固定脏器所致。
假若血不行,不通,气也是难通的。气为血母,血为气帅。血为气的载体,气为无形之质必定依赖载体运行,当血出现瘀滞,结成块时,必然阻碍气的运行。如跌打伤痛症,痛如针刺,瘀血阻络,脉道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道路受山石阻塞,一定得通,搬掉山石,或炸开山石,才能顺利通过。所以说,治疗疾病,得先调理气血,把气的升降浮沉理顺了,病也就不药而愈了。所以说,气血不足是真正的病根,调理气血万病灭!
对于气血方面的调理可以从中医体质学来着手,中医九种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体质学说历经多年临床研究,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二级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所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论你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不论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气血对你都一视同仁,气血足则身体安康,体质和则阴阳气血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