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名医都精于面诊,历代严谨的史书中都提到了他们的这样一些事迹,可见并非虚构。比如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扁鹊,司马迁在《史记》里就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传记,其中记载了扁鹊与齐桓侯的故事:当时扁鹊周游列国行医,来到了齐国境内。齐桓侯宴请扁鹊,扁鹊见到了桓侯,见他面色不好,就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加重了。”齐桓侯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认为自己非常强壮,于是就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10天扁鹊又去觐见,见到齐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的。”齐桓侯没理睬他。扁鹊走后,齐桓侯非常不高兴。过了10天,扁鹊再去见齐桓侯,看其面象,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齐桓侯还是没有理睬。
过了10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齐桓侯很奇怪,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砭石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汤药能够治疗;病到了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无能为力了。”果然,没过几天,齐桓侯就浑身疼痛。他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不久之后,齐桓侯就死去了。
当然,很多人认为扁鹊并不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司马迁的记载多少带有些神话传说或者寓言的意味,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所记载的张仲景的面诊故事:东汉建安年间有一位很有名的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名叫王粲,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后,就看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名叫“疠疾”(麻风病)的病。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然到40岁时会眉毛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以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自己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就没有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问他:“你吃药了吗?”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过去一样。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但是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类似的记载在古籍中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名医,很多都是精通面诊的,当然也需要四诊合参,除非面部表现特别明确的患者。故事里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防大于治”,预防疾病往往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基石,挖掘体质养生的智慧。亚宝九和,将“中医养生”的精髓与“健康管理”的理念相结合,辨识体质,因人施养。让每个人读懂自己的身体,均衡体质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