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小林,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研究,主持全科工作及全院科研工作。长期在内分泌科医疗、科研、教学一线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对本学科队伍有较强的凝聚力。
姓名:仝小林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56年1月
职位头衔: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科研项目: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任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主持编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医防治国家标准》。主编《糖络杂病论》、《重剂起沉疴》、《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中医博士临证精华》、《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医学著作10余部。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制的治疗焦虑失眠的眠虑安即将上市,治疗老年性夜尿多的缩泉灵已进入Ⅲ期临床,并进行了治疗糖尿病的“糖敏灵丸”、“清热降浊方”的新药研发工作,此两种药物已被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28项,转让专利及新药处方14项。
特色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创新性提出“中满内热”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核心病机的“脾瘅”理论,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研究现代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干预、演变过程,结合《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的论述,提出糖尿病郁、热、虚、损四大阶段和络病贯穿始末的病程演变过程,形成了“肥、糖、络”整体治疗的辨治体系,指出了消膏转浊,开郁清热,苦酸制甜,辛开苦降,全程、早期治络的五大治法并从整体、细胞、分子不同层次阐明了开郁清热法的降糖的作用机理及防治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
获得荣誉:《SARS的中医诊疗与研究》专著获特别奖,抗击SARS特别贡献奖;个人被评为科协先进工作者。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务院2009年,2011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新中国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著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卫生部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全国抗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2003年);中医药抗击SARS特殊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3年);全国科普先进集体(中国科协2002年);2003年度国家图书特别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1996年)。
责编:医学药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