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川,男,儿科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长期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儿科疑难危症处理有独到之处,尤其擅长小儿血液病及心脏病的诊治。在治疗小儿白血病、心肌炎、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姓名:王玉川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上海奉贤县
出生年月:1923年9月
毕业院校:同济医科大学儿科系
职位头衔: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学术思想:1. 承古而不泥于古,立足于创1999年在对防治的研究中,先生提出:“创新是硬道理,是科学技术的生命线。”先生认为,任何一门科学,如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只能走上日趋消亡的道路。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说:“囿于原有的医学模式,恪守固有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治疗措施,顺其自然地进行,这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卫生保健的需要,必须站在原有体系之上,洞察医学发展的趋势……把继承发展创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创新而不废古,继承中求发展。先生常说,作为一个学者,所以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就不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有价值的材料并不妨碍他做出荒唐的结论;反之,一篇文章做出了荒唐的结论,也不等于其中没有一点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既要批判其唯心主义的虚构,又要吸取其合理的内核。这体现了大师创新而不废古的学术境界。
3.以史为鉴,巧用古方。在临床传承教学中,先生依据自己扎实的文献功底,常常从古典医籍中总结大量临床用药知识以示后人。比如,先生从“同方异证”的学术角度研究仲景五苓散应用,运用深厚的理论分析对比了《医宗金鉴》、《医方集解》、《千金要方》和仲景原书的治证,指出“有是证用是方”思想的局限性。
4.强调实践、不离理论。先生强调临床,尝言:“学习中医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这些能力。除此之外,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别的手段。”但先生亦不忽视理论,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生常总结临床经验,将之提高,上升为理论,或以之反馈于理论,而后再应用于临床,每每取得良效。先生总结临床经验,认为“有是证用是方”的思维是不合适的,而辨证论治亦非中医诊疗的全貌。认为,临床不应为方证相对所束缚,而应该勇于尝试,探索能治多病的方剂。
责编:医学药学网